婆羅洲美學實驗室 與 台東洄廊工作室(ACC 2021)
婆羅洲美學實驗室與當地由聚落主導,推廣原住民藝術的團體 Tuyang Initiatives 合作,訪問婆羅洲高山族達雅克中的一族「卡揚族」。訪問內容主要關於他們的命名文化、音樂儀式與相關的樂器(照片中是他們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叫:沙佩)。
2021年受獎團體「洄廊工作室 The Corridor」的合作單位「婆羅洲美學實驗室 Borneo Laboratory」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建築師 Wendy Teo 張文婷所創立的建築實驗工作室;二者合作研究如何整合建築設計、地方工藝與傳承,為社區工藝找到更多的可能性。
視台灣為第二個家的Wendy自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後,到英國攻讀研究所,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(RIBA)一員。四年前回到婆羅洲成立婆羅洲美學實驗室。
Wendy發現由六十多種不同族群組成的婆羅洲與台彎的東岸相似,因此決定與台東的「洄廊工作室」一同申請ACC,展開「Big Trip—Tracking New Connections」計畫,針對人類學、祖先智慧(ancestral wisdom)的生活實踐,以及全球不同原住民的多方文化議題進行研究及對照。聚集了各地的專家、聚落、文化研究、實踐者、藝術家、策展人,從跨地區逐步建立連結與對話。目前已訪問阿美族祭師、馬來西亞「夢人」、研究遊牧民族的獨立記者等等。之後將繼續訪問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,針對「聲響巫儀 purposeful sound practices」、「朝聖之旅 pilgrimage trip」、「傳承的儀式 ritual of handing down」三個面向深入探討。更多研究資料,歡迎此研究計畫的官網瀏覽。
Wendy説以人類學角度出發的研究計畫容易被忽視,她很感謝ACC能夠看見其中的珍貴之處。每位參與者都非常珍惜這筆資源,並將盡力將研究結果分享給更多人,成為共享資源。
聲音藝術家與聲音技術人員 Nigel Brown 拜訪台東排灣族部落拉勞蘭部落,進行聲音採集。他正在紀錄傳統編織纖維「苧麻」材料的準備過程。
桃園市立美術館館群(ACC 2021)
ACC將贊助桃園市立美術館群所舉行的「『過去』的未來—亞洲當代藝術之收藏、修復與展示」線上論壇,於2022/1/5 (三)-1/8 (六) 正式登場。
此論壇的重要性是解決在東亞、東南亞新興的當代藝術之保存及修復需求,開發更多的資源來妥善的處理亞洲地區不同語言、文化和政治環境下的各種當代新媒體作品。因此ACC決定贊助這個計畫,提供亞洲當代藝術在保存及修復領域的重要貢獻者一個平台,公開討論在不同的文化政策和國家的公/私藝術組織中,所面臨的保存及修復挑戰。
桃園市立美術館館群首座已完工的館舍「橫山書法藝術館」,已在2021年10月正式開館營運,是全臺首座由官方經營、以現當代書法藝術為主題的場館。橫山書法藝術館將推動臺灣書法保存、研究、教育、發展的使命,提升在地文化與國際間的連結,成為亞洲現當代書藝的交流平台。
桃園市立美術館館群中,首座完工的橫山書法藝術館,是由建築師潘天壹以書法元素為靈感,將建築本身與周邊地景結合;公園基地作為「硯台」、陂塘為「墨池」的意象來規劃,外觀以猶如「五方篆印」的量體呈現,更榮獲2018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金質獎。
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特展《飛墨橫山》展場實紀。
雲門鄭宗龍總監(ACC 2011) 《十三聲》「兇猛而美麗」席捲池上秋收稻浪舞台
雲門舞集在池上獻演藝術總監鄭宗龍《十三聲》,將萬華生猛民間文化搬上秋收稻浪舞台,效果令人驚艷。 (劉振祥攝影/雲門提供)
回溯在地文化,以街頭生猛的台灣人身體語彙和廟宇、宗教儀式聲響為靈感發展出的舞作《十三聲》,從劇場內移到中央山脈、海岸山脈與金黃稻浪環抱下的台東池上,再次「鮮活」起來,讓本來就充滿庶民文化記憶,屬於台灣這塊島嶼的人的形象和聲音,完整融合。
雲門鄭宗龍總監(ACC 2011) 最新作品《霞》明年四月首演
2022年,鄭宗龍總監的最新力作《霞》將於四月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(TIFA)登場!
有別先前作品中,舞者要學吟唱、唸咒、以及昆蟲聲音,這次舞作《霞》則要舞者學會畫畫,在交錯的投影圖樣和線條前,透過身體傳遞內在意念。至於音樂詮釋上,由音樂家清水靖晃改編的巴赫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》,透過吹奏薩克斯風的呼吸輕、重、緩、急,則迴盪出空靈音場的內在感知。除此之外,此次舞作亦邀請到拿下美國四座葛萊美獎的得主—音場設計馬塞洛.阿內茲(Marcelo Anez),打造悠遠的空間立體感,讓人能沉浸其中。相當值得期待!
美國受獎人施永德(Donald J. Hatfield,ACC 2017/2020) 正式獲聘成為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
施永德在阿美族豐年祭,和族人兄弟一起跳舞。/ 圖:連浩銓
來自美國,精通中文、閩南語與阿美族語的施永德(Donald J. Hatfield,簡稱DJ),2021年下半年,正式獲聘成為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。施教授曾多次獲得本會多次獎助計畫。
施永德是美國的Berkelee College of Music 學院歷史與人類學副教授,身為民族音樂學(ethnomusicology)專家的他,自2006年起,便年年造訪台東都蘭進行Taiwan Soundscapes研究,多年關注阿美族參與遠洋漁業而發展出來的歌謠文化。
施永德是一位傳奇人物,他的阿美族語達到可以全程跟老人家聊天談笑的境界,同時他也以阿美族語進行多項文化保存與書寫項目。
To read the original newsletters, visi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