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33小集疫情後第一場活動
與受獎人宜德思・盧信 Idas Losin 有約/ 探索迪化


因擔心群聚感染,33小集再3個月後終於再次相聚!活動當日可以感受到大家充滿活力、見到彼此的喜悅,以及對受獎人及藝術家從未間斷的支持。

日前宜德思・盧信 Idas Losin《編織生命的紅》軟雕塑個展於迪化F Studio舉辦(4/15-5/10),因此活動當天安排展覽參觀、創作分享座談,以及參訪迪化207博物館和巷弄特色文創店。

【關於宜德思 Idas】
太魯閣/ 泰雅族藝術家,擅長以西方油畫為媒材,在繪畫中表現強烈的自傳性質和對環境和土地的關懷。

在2015,Idas獲得ACC獎助計畫,赴紐約及舊金山駐村,由於Idas一直夢寐以求赴夏威夷參訪,ACC破例為她安排一次夏威夷夢幻之旅。在駐島創作及文化交流中,接觸了該島編織、島嶼生態、歌謠舞蹈、紋身文化、神話故事、芋頭栽植‧‧‧等等。Idas非常感謝ACC答應她突如其來的要求,原以為經費可能不足,然而讓她驚喜的是ACC為她增加獎助計畫的經費。Idas滿懷感激的說:「ACC真的是最照顧藝術家的獎助機構。」

 

2. 最新消息:台灣唯一疫情期間在紐約的受獎人─曾睿琁 Ray (ACC 2019),已於5月28日平安從紐約返台,自我檢疫21天後,健康無虞。Ray的身心靈在疫情當中歷經洗滌與淬練,更多精彩內容將在採訪後出刊,敬請期待。


3. 虛擬科技突破藝術時空限制/ ACC受獎人的新版本


新冠肺炎疫情近來在台灣減緩,不過全球情況並不像台灣一樣樂觀;而需要大量與民眾互動的藝文活動持續面臨挑戰。應對疫情蔓延帶來的影響,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開始將作品及演出結合虛擬實境(Visual Reality,簡稱VR )或擴增實境(Augmented Reality,簡稱AR)科技。

專攻AR及VR的知名英國「Acute Art」藝術工作室說到,探索虛擬科技的視覺可能性是藝術家近年的趨勢。例如艾未未 、奧拉維爾·埃利亞松(Olafur Eliasson)、瑪莉娜·阿布拉莫維奇(Marina Abramovic)等等都運用AR及VR 展示他們的作品。觀眾可以透過Acute Art的App,免費下載這幾位藝術家的數位藝術作品,成為另類的數位收藏(Collect Digitally)。
舞蹈  + AR  + 臺中國家歌劇院 
虛擬科技的應用也在表演藝術圈漸漸成形;近幾年來,觀眾已越來越習慣使用手機欣賞演出,表演藝術家要如何在手機上呈現也因疫情而加速成形。此次驫舞劇場 (ACC 2016) 透過AR的程式設計,邀請觀眾拿著手機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(4/11-05/24) 欣賞一個由你來決定觀賞角度的一個舞蹈 (需先下載 app)。

「自由步」本身是一種具挑戰性的變形舞蹈的編舞,加上AR的限制,所以6位臺灣舞者,其中包含兩位受獎人,周書毅 (ACC 2008) 及陳武康 (ACC 2013) 需在有限的視角裡找到無限的可能。

現場影片連結 (非常值得看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orse.Taiwan/videos/2711215479008174/
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world-51869081

 

4. 姚杯(姚瑞中,1997年受獎人) 創作迄今最大規模的個展:


虛擬國家R.O.C (Republic of Cynic) 在台灣誕生
邁入中壯輩的重要藝術家「姚杯」(姚瑞中在年輕藝術世代眼中已是伯字輩),現在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(簡稱C-LAB)舉行大型共製計畫。《姚瑞中個展:犬儒共和國(Republic of Cynic)》呈現於 2020年5月,此展覽除了全新4部媲美電影高製作成本及具歷史爭議的錄像作品之外,展覽展於半廢墟狀態的「美援大樓」及充滿歷史痕跡的「中正堂」,被重新名為「犬儒共和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」以及「中華民國史蹟館」。場域與展覽完美結合,使這些即將消失的場域有了最後一次的風華。

【展覽資訊】:
展期|2020.05.01 - 2020.07.05
地點|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
地址|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

【關於 Republic of Cynic】:
「犬儒」(Cynicism)一詞源自古希臘,原為摒棄物質享受,回歸自然,現今則被定義為人類對倫理及社會風俗採取不信任的態度,也有「苟且偷生、被人宰制」之意,「犬儒共和國」英文為「Republic of Cynic」,縮寫也是「R.O.C.」


資料來源: 
https://clab.org.tw/project/20200501-0705/
https://artouch.com/exhibition/content-12552.html
https://clab.org.tw/event/%e5%a5%bd%e4%ba%86%e5%95%a6%ef%bc%81%e8%b6%85%e5%a7%9a%e6%9d%af%ef%bc%81/

 

5. 33會友蕭麗虹所創立的「竹圍工作室 Bamboo Curtain Studio」今年跟ACC台灣一樣25歲啦!!

創辦人蕭麗虹 Margaret Shiu 強調,藝術家不是社會的邊緣人,而是社會的核心價值。
台灣藝術環境重要推手「竹圍工作室」今年邁入25週年。在堅持藝術可以改變社會的價值下,「竹圍工作室」喊出「In Art We Trust」迎接未來的宣言,將持續以藝術觸覺,號召同道中人一起集氣,持續扮演觸發社會改變的行動者。

1995年,當時台灣還沒有捷運,網路不普及、更沒有社群媒體,蕭麗虹與一群藝術家們利用竹圍破雞寮空間打造了「竹圍工作室」。

座落於淡水河畔的「竹圍工作室」,是台灣藝文環境的推手,影響力跨越四分之一個世紀,他們不只辦展覽,也培育許多年輕藝術家,還首開台灣先驅,開啟駐村藝術家交流平台,成為全台首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。另外他們也串連藝術界爭取華山特區成為藝文空間,並關心社會與生態永續發展。「竹圍工作室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藝術家可以改變社會。


創辦人蕭老師所錄製的一段話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ambooCurtainStudio/videos/2643281402665614/?v=2643281402665614
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033960


6. 華建強(2007年受獎人) 於台南美術1館個展 

 

7. 紀凱淵 (2015年受獎人) 台南海馬迴光畫館《72海浬》個展